覽潮網 11月14日訊(記者 唐剛)1997年,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與算力提升后的超級電腦“深藍”對壘,比分最終定格在2.5∶3.5,大師敗北。
2016年,世界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與阿爾法狗對弈,最終比分1∶4,李世石慘敗。
人類超級大腦不敵AI算力。AI算力有多強大,人類棋手就有多絕望。值得慶幸的是,強大的算力,并不只是讓人垂頭喪氣,在更多的地方,正一直致力于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
11月11日, 2021國際數字科技展暨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在廣州開幕。在同期舉辦的第十三屆天翼智能生態高峰論壇上,中國電信正式發布《中國電信AI+計劃》。根據這個全新的計劃,中國電信將運用5G+天翼云+AI等技術,與社會各界合作,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變革,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計劃發布人,中國電信黨組副書記邵廣祿表示,按照國家發改委《全國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中國電信規劃了“核心+省+邊緣+端”四級架構的AI算力網絡,適度超前部署AI算力,結合業務場景進行靈活部署,提供算網數智等多要素融合的AI服務。
在AI的場景算法方面,中國電信將聚焦計算機視覺、智能決策、聯邦學習、隱私計算等八大領域,以自主研發和合作創新等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打造AI+算法倉。
在“十四五”期間,中國電信計劃開發20000+種AI場景算法,賦能數字經濟、數字生活和數字治理的場景應用。
以某城市數字化治理項目為例,用一張網納管和接入了市、縣、鄉、村4級的所有攝像頭,用一朵云視頻平臺實現了該市各委辦局的視頻數據分享,用一個AI平臺加載了50多種AI場景算法,涵蓋了當地的社會治理需求。
再比如,某省通過中國電信的AI算法巡檢全省的商業廚房,包括巡檢廚師帽、口罩、老鼠、火焰或者煙頭等,能夠達到16種場景,智能巡檢和管控餐飲衛生。該系統已與美團和餓了么等外賣互聯共享數據,用戶可以實時觀看廚房,實現社會治理與為人民服務的相結合。
讓我們期待的AI算力已經走進生活。自人類結繩計數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有如此強大的算力。
時光回到1969年,話說當年發生了人類科技史上的兩件大事:一件是人類登上月球,另一件是互聯網誕生。但從目前來看,后者的影響早已反過來遠大于受置疑的前者。這且按下不表。
單說近三十余年,人類圍繞互聯網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計算能力的提升,并讓我們迎來了浪潮奔涌而來的“算力時代”。
大家都知道圓周率π,自公元前2000年前被記載,直到1874年,人類才算到了707位,這是人工計算π值的最高紀錄。
可惜后來發現這個結果從528位就出錯了。發現這個錯誤的不是人,而是人類發明的第一臺計算機。
計算機出現后,人們開始用它來計算π值,從此,π的數值長度以驚人的速度擴展。今年8月,瑞士研究人員使用一臺超級計算機,歷時108天,將π計算到小數點后62.8萬億位,創下該常數迄今最精確值記錄。
面對數字常數算力或者有時而盡,但面對突然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算力卻一次次大顯身手。
譬如疫情期間,中國電信運用大數據分析實時、準確、全面地為疫情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決策支撐:電信人群流向大數據應用、用戶14天行程軌跡查詢應用、AI大數據密切接觸及疫情趨勢預測,中國電信三大大數據應用,助力疫情精準防控。
包括王堅、鄔賀銓在內多位專家均認為,“算力時代”已經到來。
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表示,今天我們站在從電力時代到算力時代的轉折關頭,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實力的標準,正在從電力消耗變成算力消耗。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為了適應云業務的發展,需要打造一張算力網絡。在算力網絡體系中,由云向算演進,算力將更加立體泛在,包含邊端等更豐富形態,并呈現物理空間、邏輯空間、異構空間三方面的融通。
算力時代,算力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是拉動數字經濟向前發展的新動能,尤其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算力需求指數級增長。IDC預測,2025年全球數據量預計達到175ZB。中國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劉宇南認為,到2025年,中國數據總量預計將躍居世界第一,全球占比有望達到27%以上。這也是中國電信及時發布AI+計劃,并打造AI+算法倉的內在因素。
中國電信建成全球首個5G SA商用網絡,率先實現規模商用;與中國聯通合作,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共建共享5G SA網絡,目前5G基站超63萬座,實現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市區、縣城城區以及部分重點鄉鎮5G網絡覆蓋。
中國電信還率先提出“算力網絡”概念并積極付諸實踐。據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介紹,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正從動力時代向算力時代加速演進,算力成為當前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新型生產力,算力對我國的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顯著,目前我國算力產業每投入1元,將平均帶動3-4元的經濟產出,算力驅動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
當前,中國電信正積極推進國家云建設,按照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樞紐節點的建設要求,進一步完善“2+4+31+X+O”的云和大數據中心布局,建設梯次分布、云邊協同、多種技術融合、綠色集約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在內蒙古和貴州兩個全國性云基地打造融合資源池;在京津冀等4個大區建成大規模公有云;在31個省省會級和重點城市建設屬地化專屬云;在X節點打造差異化邊緣云;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算力體系延展至海外。
8月20日,中國電信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寧夏·中衛)節點揭牌;10月23日,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規劃建設2.8萬機柜,總投資34億元的中國電信中部數據中心(鄭州航空港)一期工程開工。
中國電信基于云網融合打造的數字化平臺,不僅是企業自己的提供產品服務的業務平臺,更立足于建設數字時代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供連接、算力、算法、平臺服務等能力,類似于工業時代的水、電、油、氣等資源,這些能力在數字時代將按需提供、方便使用。
算力時代,數字經濟已成為產業增長的新動能。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同比增長9.6%。
深刻認識數字經濟發展規律,一是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二是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三是要推進重點領域數字產業發展。
中國電信近年不但積極推動大數據算力中心建設,而且持續將算力應用于疫情防控、數字鄉村治理、智慧養老、便捷就醫服務等數字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中國電信算力網絡和算力優勢在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變革的同時,也為企業自身帶來發展良機。中國電信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產業數字化收入達到740.9億元,同比增長16.8%,收入規模和市場份額保持業界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