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9pbr3"><address id="9pbr3"></address>
      <noframes id="9pbr3"><form id="9pbr3"></form>

      <address id="9pbr3"><nobr id="9pbr3"><meter id="9pbr3"></meter></nobr></address>

      <noframes id="9pbr3">

      <noframes id="9pbr3"><form id="9pbr3"><span id="9pbr3"></span></form>
      te
      覽潮網> 原創> 跨界造車,科技巨頭風口起舞

      跨界造車,科技巨頭風口起舞

      覽潮網 4月9日訊(記者   盧臻)繼阿里、百度之后,又一家科技巨頭宣布造車。近日,小米官宣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小米造車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智能汽車市場規模巨大,風口之下科技巨頭下場造車,是機遇也是挑戰。

      小米入局:生態完善關鍵一步

      小米造車的消息終于塵埃落定。在此之前,小米已經構建好融合硬件、互聯網服務和零售的完整生態系統,三者之間互補沉淀。而汽車作為當下智能終端硬件最重要的一個鏈條,自然成為小米集團完善自身生態系統的關鍵一步。

      在小米之前,已有不少科技公司入局汽車產業。今年1月,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這家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更早則有阿里巴巴聯手上汽集團共同造車,并發布高端汽車品牌——“智己汽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測算,2020年我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約為735億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分析,智能駕駛和電動汽車是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吨悄芷噭撔掳l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占比要超過50%。

      緣何造車:變革與機遇的交織

      商業模式與產業生態的重構是互聯網公司加入造車行列的重要原因。在汽車產業信息化、電動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公司以及科技公司等造車新勢力已在資金、技術、產品、品牌和市場上都具備了一定的沉淀。一方面,傳統汽車與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實現了多領域技術跨界融合;另一方面,來自傳統汽車行業、互聯網科技公司的人才與資本在汽車行業碰撞出新火花。最終造車新勢力企業在跨界融合中誕生。

      而汽車動力技術電動化使得汽車研發與生產門檻的降低則是互聯網公司進入“賽道”的關鍵因素。在傳統汽車領域,發動機和變速器等汽車核心是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等企業的技術壁壘。而在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電動化的浪潮下,諸多傳統汽車行業核心部件所擁有的技術壁壘逐漸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門檻較低、研發成本較少的新能源電池和電機。加之“汽車智能化”的口號在信息技術逐步發展的當下深入人心,用戶關心的定制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汽車中控系統正是各互聯網公司與科技公司的技術強項。

      當然,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是造車浪潮的強大推力。隨著國家在新能源與互聯網領域的重要部署,造車新勢力不同程度上都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同時,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重要抓手領域?;ヂ摼W公司等新興造車企業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獲得銀行貸款、戰略投資等支持,甚至在項目落地方面會獲得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多項支持。

      賽道擁擠:未來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我國造車新勢力企業入局,中國汽車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在這種盛況下,造車新勢力的“征途”并不會一帆風順,只有跨過內部與外部壓力的同時擠壓,才能在造車風口上乘風破浪。

      從內部困境來說,隨著諸多競爭者的入場,新興造車競爭壓力將會陡增,某些對外部資本高度依賴的企業將會在融資之路上寸步難行,同時也會受到外部資本的制約與控制。此外,傳統汽車行業技術沉淀歷史悠久,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其涉及的專業技術繁雜艱深,而造車新勢力缺少技術累積,交付壓力下的產品品控令人擔憂,在傳統駕駛性能方面任重道遠。從外部困境來說,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傳統汽車企業。傳統汽車企業在當下造車風口中也逐步發力,在經過密切觀望和潛心研發后,傳統車企也在新能源和智能互聯網汽車領域動作頻頻,給予造車新勢力諸多壓力。

      總體來看,以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前進之路依舊曲折,要真正實現造車企業勃興仍需時日。

      0

      一周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