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9pbr3"><address id="9pbr3"></address>
      <noframes id="9pbr3"><form id="9pbr3"></form>

      <address id="9pbr3"><nobr id="9pbr3"><meter id="9pbr3"></meter></nobr></address>

      <noframes id="9pbr3">

      <noframes id="9pbr3"><form id="9pbr3"><span id="9pbr3"></span></form>
      te
      覽潮網> 原創> 打掉“卡脖子”黑手歸根結底靠創新

      打掉“卡脖子”黑手歸根結底靠創新

      覽潮網 4月8日訊(記者   沈加軍)應對全球競爭的頂層設計正在加速落實。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4月2日在京正式成立。該委員會由100位院士、專家組成,作為專業化、戰略性決策參謀機構,其將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為國家及相關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咨詢建議。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特別是部分國家對中國在高科技產業實施封鎖、脫鉤、“卡脖子”,都迫切需要我國加快提升產業基礎創新和發展能力。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正是匯聚了工程科技界廣大院士專家智力資源,做好參謀機構,推進產業基礎能力提升。

      當前,中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以及反復,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此外,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貿易政策以及對中國相關產業的打壓,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對中國來說,必須早做準備,加快轉型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集中力量做好我們自己的事,中國仍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來源。

      自主技術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創新驅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創新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通過深化科技管理體制確保執行。“十四五”規劃綱要也特別強調了要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領域尋求自主研發突破,這將為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仍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市場拓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新發展格局,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實際,也要在落實中注意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需內外“雙輪驅動”才能相得益彰、卓有成效。在國內循環體系建設方面,要從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的角度,建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需求鏈和創新鏈,由此在國內形成各種要素順暢流動、相互加持和良性循環的經濟生態系統。在參與國際經濟循環方面,要以長遠的觀點看待全球化和全球經濟合作,多角度參與國際循環。

      總體來講,只要堅持自主創新,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不管外部環境如何風雨飄搖,中國依然能夠乘風破浪。

      0

      一周熱門